寅午文化

舊歲近暮,歲月新啟

发布时间:2021-04-16 08:01:56 | 浏览量:

隨著春節腳步的臨近,

新年的感覺,

像盈水期的河流,

潺潺流淌在每個人的心裏。

年俗裏有說不完的故事,

道不盡的風情。

新春賀歲,祭祝祈年,

除舊佈新,迎禧接福,

熱鬧喜慶,年味濃郁,

凝聚著中華文明的歷史文化精華。

時年歲善,迎禧納福,

年,依然是讓人最眷戀的味道。

又到一年接近尾聲時,

新年也隨即翩翩而至。

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年味,

今日與諸君共賞豐子愷筆下的中國年。


辛丑年庚寅月乙酉日



我幼時不知道陽曆,只知道陰曆。到了十二月十五,過年的氣氛開始濃重起來了。我們染坊店裏三個染匠全是紹興人,十二月十六要回鄉。十五日,店裏辦一桌酒,替他們送行。這是提早辦的年酒。商店舊例,年酒席上的一只全雞,擺法大有講究:雞頭向著誰,誰要被免職。所以上菜的時候,要特別當心。但是我家的店規模很小,一共只有六個人,這六個人極少有變動,所以這種顧慮極少。但母親還是很小心,上菜時關照僕人,必須把雞頭對著空位。


臘月二十三晚上送灶,灶君菩薩每年上天約一星期,二十三夜上去,大年夜回來。據說菩薩是天神派下來監視人家的,每家一個。他們高踞在人家的灶台上,嗅取飯菜的香氣。每逢初一、月半,必須點起香燭來拜他。


二十三這一天,家家燒赤豆糯米飯,先盛一大碗供在灶君面前,然後全家來吃。吃過之後,黃昏時分,父親穿了大禮服來灶前膜拜,跟著,我們大家跪拜。


拜過之後,將灶君的神像從灶台上請下來,放進一頂灶轎裏。這灶轎是白天從市場上買來的,用紅綠紙張糊成,兩旁貼著一副對聯,上寫“上天奏善事,下界保平安”。



我們拿些冬青柏子,插在灶轎兩旁,再拿一串紙金元寶掛在轎上,又拿一點糖餅來,粘在灶君菩薩的嘴上。這樣一來,他上去見了天神粘嘴粘舌的,說話不清楚,免得把別人的惡事和盤托出。


於是父親恭恭敬敬地捧了灶轎,捧到大門外去燒化。燒化時必須搶出一只紙金元寶,拿進來藏在廚裏,預祝明年有真金元寶進門。送灶君上天之後,陳媽媽就燒菜給父親下酒,說這酒菜味道一定很好,因為沒有灶君先吸取其香氣。父親也笑著稱讚酒菜好吃。


我現在回想,他是假癡假呆,逢場作戲。因為他中了這末代舉人,科舉就廢,不地伸展,蝸居在這窮鄉僻壤的蓬門敗屋中,無以自慰,惟有利用年中行事,聊資消遣,亦“四時佳興與人同”之意耳。



二十三送灶之後,家中就忙著打年糕。這糯米年糕又大又韌,自己不會打,必須請一個男工來幫忙。這男工大都是陸阿二,又名五阿二。因為他姓陸,而他的父親行五。兩枕“當家年糕”約有三尺長;此外許多較小的年糕,有二尺長的,有一尺長的;還有紅糖年糕,白糖年糕。


此外是元寶、百合、橘子等等小擺設,這些都是由母親和姐姐們去做,我也洗了手去幫忙,但是總做不好,結果是自己吃了。


姐姐們又做許多小年糕,形狀仿照大年糕,預備二十七夜過年時拜小年菩薩用的。


二十七夜過年,是個盛典。白天忙著燒祭品:豬頭、全雞、大魚、大肉,都是裝大盤子的。吃過夜飯之後,把兩張八仙桌接起來,上面供設“六神牌”,前面圍著大紅桌圍,擺著巨大的鋁制的香爐蠟臺。桌上供著許多祭品,兩旁圍著年糕。


我們這廳屋是三家公用的,我家居中,右邊是五叔家,左邊是嘉林哥家,三家同時祭起年菩薩來,屋子裏燈火輝煌,香煙繚繞,氣象好不繁華!


三家比較起來,我家的供桌最為體面。何況我們還有小年菩薩,即在大桌旁邊設兩張茶几,也是接長的,也供一位小菩薩像,用小香爐蠟臺,設小盤祭品,竟像是小人國裏的過年。



記得那時我所欣賞的,是“六神牌”和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這六神牌畫得非常精美,一共六版,每版上畫好幾個菩薩,佛、觀音、玉皇大帝、孔子、文昌帝君、魁星……都包括在內。


平時折好了供在堂前,不許打開來看,這時候才展覽了。祭品盤上的紅紙蓋都是我的姑母剪的,“福祿壽喜”“一品當朝”“連升三級”等字,都剪出來,巧妙地嵌在裏頭。我那時只有七八歲,就喜愛這些東西,這說明我與美術有緣。



絕大多數人家二十七夜過年,所以這晚上商店都開門,直到後半夜送神後才關門。我們約伴出門散步,買花炮。花炮種類繁多,我們所買的,不是兩響頭的炮仗和劈劈啪啪的鞭炮,而是雪炮、流星、金轉銀盤、水老鼠、萬花筒等好看的花炮。


其中,萬花筒最好看,然而價貴不易多得。買回去在天井裏放,大可增加過年的喜氣。我把一串鞭炮拆散,一個一個地放,點著了火,立刻拿一個罐頭瓶來罩住,“咚”地一聲,連罐頭瓶也跳起來。我起初不敢拿在手裏放,後來經樂生哥哥教導,竟敢拿在手裏放了。兩指輕輕捏住鞭炮的末端,一點上火,立刻把頭旋向後面。漸漸老練了,即行若無。



| 咨 | 询 |链 | 接| 

公众号在线自助预约:命理预约

寅午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寅午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