寅午文化

梅邊雪外,冬至陽生

发布时间:2021-04-16 08:16:15 | 浏览量:

天時人事日相催,冬至陽生春又來。

刺繡五紋添弱線,吹葭六管動飛灰。

岸容待臘將舒柳,山意沖寒欲放梅。

雲物不殊鄉國異,教兒且覆掌中杯。

——杜甫《小至》


冬來無盡長夜,

雪覆三尺深寒。 

誰家在吃餃子,

小村幾縷炊煙。

遼遠的天空,蕭瑟的大地,

是故事亙久的背景。

蒼蒼遠山,茫茫長河,

被凝滯的空氣一一留白,

於是,冬便有了韻味。

真正用心生活的人,

會在天寒地凍裏,

體察到不一樣的冬之韻。

今日與諸君共賞冬至的生活美學。


己亥年丙子月己丑日




冬至,應該是中國誕生較早的節日之一。


在漢武帝統一中國曆法(太初曆,後來演變為現在的農曆)之前,中國的曆法有很多種,其中周代用的周曆,是以子月(農曆十一月)為正月的。據說周公到洛陽用土圭法 “測土深,正日影,求地中,驗四時”,得出洛陽是“天下之中”的結論,同時也明確了日影最長的一天,是新的一年開始的日子。


也就是說,冬至,才是中國人最早的新年。



漢武帝之後,太初曆以正月為歲首,開始採用二十四節氣,冬至不再是新年,但是在一年中的地位依然很高。因為古人認為,冬至時節陰伏陽升,九九嚴凝,寒意沖梅,一衰一榮,催生陽春,代表下一個迴圈的開始,大吉,於是又了“冬至大如年”的說法。



古人認為,冬至是一年當中陽氣最弱、陰氣最盛的時候,所以在漢代,冬至要全國放假的,無論是軍隊、農民還是商旅,全部休養生息。“冬至前後,君子安身靜體,百官絕事。”(《後漢書》)



到了宋代,冬至的重要程度達到頂峰。冬至前一天叫做小至或小冬,冬至叫做長至或大冬,冬至後一天叫作至後。節日三天,百官朝賀,君不聽政,民間三日歇市,除了不拜年,其他跟春節差不多。



根據南宋孟元老的《東京夢華錄》記載,“十一月冬至。京師最重此節,雖至貧者,一年之間,積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備辦飲食,享祀先祖。官放關撲,慶祝往來,一如年節。”就是說當時京城的人冬至日必須穿新衣,可見冬至有多重要。



宋朝以後,冬至逐漸成為祭祀祖先和神靈的節慶活動。明清兩代皇帝均有祭天大典,謂之“冬至郊天”,宮內有百官向皇帝呈遞賀表的儀式,而且還要互相投刺祝賀,就像過年一樣。



時至今日,冬至祭祖掃墓的風俗依然還在,特別是在南方地區。



除此之外,冬至也容易和鬼聯繫在一起,大抵是因為這一天陰陽交割,是一年中陰氣最盛的時候,大自然肅殺之氣正濃,一切都處於由死轉生的微妙節點之上。所以古人在冬至這一天主張不做殺伐之事,在日常生活中處處小心,晚上不能出門,避免出現意外。



而對於士大夫階層的人來說,冬至除了祭祖等活動,還可以搞一些有趣的活動,數九消寒。文化人會畫《九九消寒圖》,主要有文字和圖畫兩種形式。



文字版也稱作“寫九”,比較著名的是“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風”和“春前庭柏風送香盈室”,每句九個字,每個字的筆劃都是九劃,每過一天寫一筆,全部寫完就是八十一天。



圖畫版也有簡單圖形和複雜繪畫的區別。簡單的就是將宣紙等分為九格,每格用筆帽蘸墨印上九個圓圈,每天填充一個圓圈,填充規則通常為:上塗陰下塗晴,左風右雨雪當中。數九的同時也記錄了天氣。



最好看的是所謂“畫九”,繪製九枝寒梅,每枝九朵,然後根據每天的天氣實況用特定的顏色填充梅花,這種寒梅圖也被稱作“雅圖”,比較受能畫畫的文人墨客喜歡。



當然了,文人雅士數九也不僅僅是記錄時間,他們還會擇一“九”日,相約九人飲酒(“酒”與“九”諧音),席上用九碟九碗,取九九消寒之意。



中國的“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被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而冬至作為二十四節氣裏最重要的一個節氣,它又不僅僅是一種節氣,更代表一種審美、一種文化,以及從日月星辰四時輪轉中體悟的生命之歌。




| 咨 | 询 |链 | 接| 

公众号在线自助预约:命理预约

寅午文化

长按识别二维码关注我们






文章转载自微信公众号:寅午般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