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人善舞蹈,中國人精書法,中國的「書法」之道,是所有的藝術表現手段中,最彰顯天才和功力的一種靈智行為。——木心《魚麗之宴》中國書法是公認的中華民族的最高藝術,甚至高於藝
为什么说:小人无错,君子常过?村子里有两户人家,东边的王家经常吵架,互相敌视,生活得十分痛苦;西边的李家,却一团和气,个个笑容满面,生活得快乐无比。有一天,王家的户长受不了家庭的战
调候的观念在中华传统命理学当中非常受重视,与扶抑、流通统观命局,最为紧要;今天与缘友们分享“十天干日元最怕什么?”,此为经典,但不可偏颇视之(真正论命须兼参扶抑通关等)。甲木最
事实上、在先秦诸子百家中,“天命”是一个非常严肃的学术论题;战国时期的阴阳家邹衍创建了“五德”理论,所谓的“五德”就是五行“金木水火土”之气的五种作用。他认为历史朝代
以孔子早期所奠定的“天命观”而言,基本判定其有两重含义:一个是道义层面上的天命,也就是道德之天,它是世俗道德伦理的源头活水;其二是个人层面的天命,它是可以决定个人生死贵贱的
冯友兰说过:“孔子是中国文化的第一位教师”,虽然自“五四运动”起,到“文化大革命”的“批恐”、“批儒”,孔子的塑像曾多次被推倒,甚至砸毁,但两千多年来,他的思想早已渗透进了中
董仲舒的天人感应理论掀起了一股神学之风,西汉末年、它跟谶纬结合在一起,弥漫了整个东汉时代。然而,这种天人感应的理论遭到了平民出身的唯物主义思想家王充的抨击。众所周知、
继邹衍之后,汉武帝时期的董仲舒首次把阴阳五行系统纳入儒家的思想体系,从而构建庞大的宇宙理论图式;要知道汉武帝时代的政治和经济成就已如日中天,这个时候文化方面的“大统”已
今天我们能在文献上看到的最早的“论命记载”大概是三国时期的“管辂”,其精通术数。《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了他对自己命运的评述:“又吾本命在寅,加月食夜生。天有常数,不可得
通过前几节的分享,我们知道、用天干地支的组合可以来标记某一特定时间区间五行气场及运行规律。比如阳历北京时间2019年3月18日下午19:15就可用(己亥 丁卯 甲寅 甲戌)这个时空四
经过先秦诸子百家对天命的讨论,到两汉时代,人们对命运的认识逐渐成熟。比如王充的“自然定命”学说所阐述的“初禀”之气即与现在的“四柱八字”月令定格相似;东汉章帝元和二年
《论衡》中,王充全面的探讨了关于个人“命”的观念,充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民众对个人命运的兴趣和认识;既然研究和探讨的对象是个人的命运,那么当个体的主体性自我意识张扬的时候
人生难免有磕磕碰碰,都免不了被人伤害,有时候也会有意无意地伤到别人。可是有几种人伤不起,一旦伤害到下面这五种人,轻者可能会背上沉重的因果承负关系,早晚得到报应,重者会马上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听过空船理论,虽说它名为空船理论但我觉得实际上就是一个这寓意深刻的寓言。在很多时候都值得人们深思,那这个空船理论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故事是出自庄子
氣質美如蘭,才華馥比仙。——《紅樓夢》民國的舞臺上,活躍著一群美麗聰慧的精靈,她們或是社交場上的明星,或是宣導女權的教育家,或是舞臺上耀眼的明星,或是傑出的詩人、畫家……她
隋朝开国公萧吉出身于齐梁宗室,一生经历四朝十五帝,有着罕见的丰富阅历(可以说五百年难遇之人),他博学多能,对“阴阳术数”之理解甚为深入。萧吉在曾经给隋文帝的奏书当中,颂扬了皇
▲ 巴黎圣母院2019年4月大火很多人已经知道了,法国当地时间2019年4月15日18时50分,巴黎圣母院发生重大火灾,造成尖顶与建筑主体中后部倒塌。火灾原因目前正在调查之中。有人猜
继承和完善徐子平的论命模型的最重要的命理学家可以说就是《濯缨亭笔记》中提到的徐大升。徐大升,即徐升、徐彦升,号东斋,是南宋理宗宝佑(1253-1258)年间钱塘(今杭州)人。具体生卒
徐子平,何许人也?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资料主要是明朝《三命通会》中的《子平说辩》:“子平姓徐,名居易,东海人,别号沙涤先生,又称蓬莱叟,隐于太华西棠峰洞。子平其字也。子平之法,以人所
中华传统命理学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这是由它所描述的对象决定的。命理学不仅要刻画一个人生命的潜在特征,而且还要尝试全方位地描写他的生命过程,即使在科学昌明的今天,让许多前
作为命理学形成时期的集大成著作,是明朝中叶出现的《三命通会》。作者万民英(1523-1603),字汝豪,号育吾,明朝大宁都司人,其先祖为江夏人。明嘉靖二十九年(1550)进士,先后任河南道监察
《刻京台增补渊海子平大全六卷》(明李钦增补,万历二十八年)卷四提到了这个人物,即西川易鉴先生,他将渊源十八格改为以六格为主,使子平命理学得以进一步简化、规范化。子平一法,专
一生癡絕處,無夢到徽州。——湯顯祖《遊黃山白嶽不果》中國的美,無處不在,在雕樑畫棟、恢弘大氣的皇宮,在曲折幽深、素淨淡雅的園林,在青磚灰瓦、雕刻精美的民宅。徽派建築以黛瓦
天干地支间的“刑冲合会”是命理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隋朝萧吉的《五行大义》记录了在这方面最初的成果。《五行大义》指出,由于“五行之本,受生于天,则受成于地,秉气于阳
盆景起源於中國……欣賞中國盆景形象美(源於自然)僅是視覺的感受,但中國盆景不是單一視覺藝術。欣賞中國盆景意境美,則是超越視覺感受,進入情感聯想,移情入境,達到領悟(高於自然)之最